语音线路中的信号传输机制
来源:
捷讯通信
人气:
发表时间:2025-09-20 17:31:05
【
小
中
大】
语音线路的核心是实现 “声音信号” 在终端与通信网络间传递,传输机制因线路类型(传统模拟线路、现代 IP 线路)差异显著。以下拆解两类线路的信号传输流程与关键技术。
一、传统 PSTN 模拟语音线路的信号传输机制
传统公共交换电话网(PSTN)以 “模拟信号” 为载体,用于固定电话、早期客服呼叫中心,流程分四步:
1. 声音信号→模拟电信号(终端采集)
用户说话时,话筒将声波(机械振动)转化为连续模拟电信号(声音频率、音量分别对应电信号的振荡频率与振幅,人类语音对应 300-3400Hz)。终端内置滤波电路滤除杂音,保证信号纯净。
2. 模拟电信号的线路传输
- 用户线:采用双绞线传输,距离≤5 公里(模拟信号衰减快,超距会模糊),需每隔 1-2 公里加 “信号放大器”,抵消线路电阻与电磁干扰导致的衰减、噪声。
- 中继线:电信机房间用 E1 等数字线路,先通过 “PCM 编码” 将模拟信号转数字,避免长距衰减后再传输。
3. 交换网的信号转发(电路交换)
PSTN 采用 “电路交换”,通话前分配专属物理电路:用户拨号时,本地交换机接收脉冲信号,通过路由表接通中继线,形成 “主叫→本地交换机→中继线→目标交换机→被叫” 的固定路径。通话中模拟信号直接传输,延迟 < 100ms,但线路利用率低(沉默时仍占用)。
4. 模拟电信号→声音信号(终端还原)
被叫听筒通过电磁扬声器,将模拟电信号的振荡转为机械振动,还原为声音。
二、现代 IP 语音线路的信号传输机制(与 SIP 协同)
IP 语音线路(VoIP、客服 SIP 中继)以 “数字信号 + IP 网络” 为核心,结合 SIP(会话控制)与 RTP(媒体传输),流程分五步:
1. 声音信号→数字信号(模数转换)
IP 电话 / 软电话通过麦克风采集声音,先转模拟电信号,再经 “PCM 编码” 转数字:按 8000 次 / 秒采样(符合奈奎斯特定理,确保无失真),将采样振幅对应 256 个等级(8 位量化),编码为二进制,生成 64kbps 原始数字流(8000 次 / 秒 ×8 位 / 次)。
2. 数字信号的编码压缩(带宽优化)
原始 64kbps 带宽占用高,需通过算法压缩:常用 G.711(无压缩,64kbps,音质优,适合客服)、G.729(压缩至 8kbps,音质略降,适合带宽有限场景)。压缩原理是去除冗余信息(如沉默段、重复频率),G.729 可提升 8 倍带宽利用率。
3. 数字信号→IP 数据包(封装)
压缩后信号需封装为 IP 数据包,依赖 “RTP+UDP+IP” 三层协议:
- RTP 层:将信号分片为 20-30ms 语音帧,加头部(时间戳、序列号、负载类型),确保播放顺序与识别编码;
- UDP 层:加头部(源 / 目的端口),利用 UDP 低延迟特性(无握手,适合实时语音,TCP 重传会延迟);
- IP 层:加头部(源 / 目的 IP),确定传输路径(如坐席软电话→SIP 服务器→客户 IP 电话)。
4. IP 数据包的网络传输
- 路径转发:数据包按 IP 地址路由,跨网(内网→公网)需经 “会话边界控制器(SBC)”,解决 NAT 穿透、防 DDoS、控流量;
- 问题优化:面对网络抖动(数据包到达时间差),接收端设 50-100ms 抖动缓冲区;遇丢包,用 “插值法” 补帧或 RTP 重传关键帧,减少卡顿。
5. IP 数据包→声音信号(解封装)
接收端按 “IP→UDP→RTP” 解封装,提取压缩数字数据,按编码算法解码为原始 PCM 流,再经数模转换器转模拟电信号,最后通过听筒还原声音。
三、两种语音线路传输机制的核心差异
- 信号载体:传统线路用连续模拟电信号;IP 线路用离散 IP 数据包(数字信号)。
- 交换方式:传统是电路交换(专属物理电路);IP 是分组交换(共享带宽)。
- 带宽利用率:传统低(单路 64kbps,独占);IP 高(压缩后 8-64kbps,共享)。
- 延迟:传统 < 100ms(无封装);IP 100-300ms(含封装与缓冲)。
- 灵活性:传统仅支持语音,难扩展;IP 支持语音 / 视频 / 数据,易对接 SIP。
- 关键协议:传统无专用协议,依赖硬件交换机;IP 依赖 SIP(会话)与 RTP(媒体)。
四、总结:语音线路传输的核心逻辑
两类线路的本质都是 “声音→电信号 / 数字信号→传输→还原声音”,差异在信号载体与传输网络:传统线路依赖模拟信号与电路交换,低延迟但灵活性差,适合早期固定电话;IP 线路依赖数字信号与分组交换,结合 SIP/RTP,高带宽利用率且易扩展,是当前客服呼叫中心、全渠道通信的主流方案。
发表时间:2025-09-20 17:31:05
返回